2023年在“砥砺前行”的状态下度过毫不为过,全年平均3~4个周回家一趟,负责的业务模块现网质量问题比较突出,有半年时间不是在家里攻关问题就是在客户现场公关问题。回望整个23年留下的记忆竟然不多,每段时间都很忙,不忙的时候又很焦虑。 关于家庭 22年常驻地切换到成都以后在西安的团队也慢慢完成了交接,公事回西安的情况机会已经消失。好在成都不远,自己也逐步总结了回家的经验,结合每周五会有一班20点07分开往西安的高铁,可以周五晚上回家,周日晚上回到成都,也算是常驻成都后聊以慰藉的一件事。 回家的次数和时间变少后,和家里交流的时间和机会也越来越少,回家也变成了一种“例行公事”。每次回到家吃一顿妻子做的饭,晚上背着孩子们和妻子亲热一番,就像是既定的程序一样按照计划执行。2年的时间其实是很长的,我也希望妻子能在我不能回家的时候带着孩子们来成都相聚,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吧,也只能是想想。 就像许巍歌里唱的那样,如今我对自己故乡,像来往匆匆的过客。每次短暂的停留后就要启程“回”成都。对于孩子的成长更是“漠不关心”,唯一能做的就是在需要缴费的时候刷一下存在感。当然23年自己的也是有所成长的,当意识到自己、家人年龄都在增长的时候,我会刻意的和父母多坐一会儿,不一定要聊些什么,对家人的耐心也在逐步增加。从前的严父形象也有所改观,不再一味的批评孩子,学会了鼓励他们的进步。这应该就是事情的两面性,短暂的相聚让我意识到了家人要互相尊重、互相爱护。 七宝去年已经上一年级了,能明显的感觉到已经不是以前的小宝宝了,他有了自己的想法、主意,作为父亲我的内心其实是有些矛盾的。一方面,我高兴于孩子的成长,另一方面也悔恨于自己并没有给他更多的陪伴。淇淇也慢慢褪去了婴儿的稚嫩,再过很短的一段时间后,我也再不能抱着她睡了,抱着她亲亲了,这应该就是时间会带走一切的含义吧。 妻子也已经适应了我不在家的情况,可以把两个孩子照顾的很好,也逐步接受了生活的节奏,开始全身心的投入到鸡娃阵列。我们的共同话题也越来越少,也很少有冲突,这也许就是婚姻的本质,我们终会趋近于一个共同的平面。从18岁到现在,父母老了,孩子大了,我们也中年了,生活的琐事就会耗尽我们所有的业余时间,已经没有时间去畅享未来,憧憬理想了(或许已经定型了)。 父母的年级依然迈入了大家说的“老年”了,父亲总是腿疼,母亲也没有之前那么“矫健”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