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隔离体验卡

一直以来总觉得疫情隔离和自己很远,去年多次居家隔离也是走走形式,但是最近一次的体验确实工作后很多年第一次经历。从最初的略有期待(想看看到底是什么情况),到中途的焦躁不安,再到最后的重获自由,整个过程跟做梦一样。简单的把体验分享一下。

起源

4月12号由于工作需要出差到成都,其实成都的防疫情况在我心里一直认为做的比较好,我也始终坚信成都是一个拥有科学防疫办法的城市,所以本次出差并没有考虑太多疫情相关的因素。出发来成都前专门在家做了一次核酸,按照成都的防疫政策,到成都后还需要在本地再做一次,为了不变黄码,13号中午放弃了午睡的时间去郫都区人民医院又做了1次核酸。按说已经做了2次核酸,期间一直在研究所办公,周五晚上还和同事去聚餐,已经完完全全的融入了成都人群。
然而,昨天(4月17日)凌晨,安朴通知10号后来成都的人要居家隔离,看完没当回事,居家隔离嘛,咱有经验。但是后边的消息给我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安朴表示自身并没有隔离条件,社区会安排我们隔离。此时的我还以为就是换个酒店而已。 整个过程很魔幻,大家还是很配合社区工作。
4月17日下午2点多,大家收拾好行李,我们一行人集中上了一辆不知道去哪里的大巴,在车上听到同行人问另一个“有没有带床单、被罩”,我承认,我当时有些慌了,这绝不是换个酒店那么简单。事实也没有让我失望,我被拉到了这个地方一个一墙之隔的地方。整个过程到现在想起来都很魔幻,但是我们还是大家还是很配合社区工作。
梦开始的地方

到达

当天下午2点48,我们一行人来到了隔离点,有点像电影里接头的场景,一切遵从指令,不能从正常门进入,被大白带着从车库进入。
进入车库后,整个车库就一个大白在等着我们,车库入口大门随即关闭,有种紧张的感觉。

图片alt

然后就是标准动作,大白叫名字,发防护用品(酒精,一个3m口罩,健康告知书,门牌纸),集中消毒后上楼,消毒完成我们10个人挤在一部电梯了上了楼。我的房间是1xx4,里边设施十分简陋,好在需要的日用品还是都有准备(洗漱用品、热水壶、盆,应有尽有)。这几天恰逢成都降温,整个房间应该是由于长时间没人住的原因,非常的冷。进到房间后落差特别大,恨不得马上离开,简单的铺了下床,就算是可以“安家”了,袋子里有床单,被罩,看着像是新的(走的时候才知道应该是用完洗过的)。

大白集中给箱子消毒
放在门口桌子上的日用品
这个床看起来还是有些伤感
由于房间很冷,就打算睡一会,也是由于冷就没睡着,主要是床给人的压迫感太强了,也不敢脱衣服睡。这里要划线说一点,房子不大,但是有两台挂式空调,可谓豪华配置,但是没有找到空调遥控。好在我是华为手机,有遥控功能,索性双开,这里为自己的机智点赞。
被我打开的空调
送餐很及时,5点半左右,送来晚餐,两荤两素,可谓营养均衡,味道不好(主要还是因为环境,总觉得不干净),量一般,就当减肥了。庆幸自己中午定了一张披萨。豪华晚餐
由于是周末,下来就是漫长的无聊时间,一点消息都没有,甚至有些绝望,没有人知道外边是啥情况,要隔离到多久,没有一点消息。给街道社区打电话,意料之中的没人接,继续等吧。好消息是晚上房间慢慢的暖和起来,想到对门也是我司员工,于是在门口看了他的电话号码,加了个微信,聊了会儿,拉了群互通有无。
我们的微信群
可能是由于环境不好,晚上一直睡不着,迷迷糊糊的,等差不多了,已经到早晨了,8点半左右,开始发早餐,早餐也是很讲究搭配,但是没胃口 。
丰盛的早餐
简单的洗漱了下开始了“居家”办公,工作起来好多了,不知不觉到了中午,想着每次送的饭都不是很好吃就定了个外卖。和生活负责人(对,你没看错,我们有生活负责人)确定了要求,这里要强调下,外卖是不能直接送过来的,而且有很多要求,例如液体不让送(我定了咖啡,最后送外卖小哥了,还和小哥加了微信,小哥表示以后需要直接发微信),不能点熟食,只能是面包一类的。
还是外卖好
就是这个,没法进来
刚收完外卖,午餐就送到到了,午餐依旧是营养均衡,没啥胃口,吃了两口面包,最重要的是午餐有一个粉条炒什么肠的,真是没法吃。
午餐
一下午低头看着电脑,脖子非常酸,送饭倒是及时,5点10分左右就送到了,这次还有个鸡腿,这里的生活太规律了,规律的让人有些不适应,每餐都要浪费很多。晚餐
6点左右启动吃晚饭,生活倒是健康规律,吃完睡了一会儿,睡的脑子疼,期待明天赶紧放出去,回归正常生活。 当天晚上可能是由于适应了,也可能是由于暖和了,还睡的不错,早上如期收到了解除隔离通知书,还是有些开心,这个地方是再也不想去第二次了 。
解除隔离通知书
然后就是要核酸,鼻拭子,双采,一个鼻孔一下。这里有个小插曲,就是体温的时候,几次都是红的,蛮吓人的,还是护士见多识广,说是空调引起的。出门在手上意思了下,绿了。下来就是漫长的等待,等待被放出去的信号,结果一直等不到,索性跟社区联系,打了无数个电话,都没有接通,这里必须吐槽一下。这个是解除隔离须知
下午4点左右,跟群里的兄弟约了下直接走,果真就走了,出电梯的时候碰到了工作人员,查验了接解除离通知书,顺利放行,最后在拍了几张照片记录下。看图
看图

终章

出门打个车回到酒店,以最快的速度内外洗了一边,算是回归了正常生活。
这次隔离整体流程还是很正规的,社区服务人员也很礼貌,而且整个过程都是免费的。唯一的遗憾就是自己可能不太适应,整个两天感觉被偷走了一样。
最后,大家一定要做好防护,非必要,不流动!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2024年终总结

开篇 2024年的年终总结,比往年提笔得早了些。主要原因是,今年的12月没有去年的那种忙碌到丧心病狂的状态。另外,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的初稿是手写完成的。当然,为了方便记录,最终还是转换成了电子版。在这里要特别感谢字节的豆包工具,免去了我需要逐字手敲的繁琐过程,实在省了不少力气。 现状 回顾这一年,无外乎还是围绕着工作和生活展开。工作上主要是交付、质量、组织和人员几个方面。今年,线上问题相较往年更加严峻。往年出现一个三级问题就已经算是大事了,而现在动辄二级起步。为了处理这些问题,我也付出了极大的时间与精力。截至目前,仍有三个问题在同时处理中。人员管理方面,情况也不容乐观。每到考评季,总是小心翼翼地开展人才攻防战,压力不小。 回顾 2024 年应该是从迷茫的状态下开始的,从年初开始就有很多在海外的老同事们过来问询是否有意愿一起去外边,由于身边同批次的同事出去的比较多,所以自己也被搞得心痒痒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疲惫–在当前这个角色下人员这个角色下自己过度责任心,每一次人员变动的时候对自己都是非常大的伤害,而且再回望离开团队的朋友,发展得也不错,于是乎有一种莫名的负罪感,自己在看似发展了的同时却没有反哺到老兄弟们,所以也就萌生了退意。有点像歌词里唱的“我曾经毁了我的一起,只想永远的离开” 。有段时间虽然结束了手头的一切,只想快点离开。 1月 ,这一年刚开始,我就在做所谓的“软化”工作。在产品线大领导的“指示”下,启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代码重构,实现全面回归软件的本质。挑战之大可想而知,以至于我时常在心里告诉自己,要做好“战损一半”的心理准备。这个月也是考评季,大量的时间花在了考评工作上。同事中,有人主动选择奔赴海外,还有一位因为线上问题被“流放”。团队变化之大,让我暂时打消了离开的念头。 2月 ,这个月最大的事情自然是春节。春节前,我请了一天假。就是在这一天,我得知自己一直很看好的同事主动去海外发展的消息,而且是面试通过后才告诉我。这让我开始产生自我怀疑,以至于整个除夕过得都不太愉快。春节后是重点工作的研讨会议,全体人员齐聚上海。值得一提的是,在那一天假期里,我和妻子带着孩子们进了一趟城。孩子们因为一块鸡排和一个糖葫芦开心了大半天。这样的场景久违了,现在回想起来依然觉得温馨。 春节下的城墙 3月 ,由于团队需要回了趟西安,将自己的电脑还了,彻底的离开西安...

启程-到达

无数次想象自己的下一跳会如何展开,真正到来后却还是和以往一样,按部就班的推进、执行,转眼间已经离家6000+公里了。正如妻子所说,在成都的日子总是期待着什么时候可以回西安,现在却越走越远。 确定了来埃及的时间后,查了很多埃及入境的资料,落地签的流程,因为自己知道身处异国他乡如果有点为预料到的问题,处理起来都无比的麻烦,出发前的几天几乎看了所有的入境材料,什么东西能带,什么东西不能带,能带的东西可以带多少。临行前的那几天的晚上都是在为这次出差做准备,换外币、复印护照、酒店订单等等,完全按照网上查的checklist准备的,只有多的没有少的。 由于机票是4月19日凌晨1点半的,4月18日就早早下班回到成都的住所,想着长时间不住了,简单的收拾了房间,清点了几套衣服,把行李规整了下,约莫9点左右的时候网约车到达天府T1,怀着不舍和期盼的心情踏上了成都直飞开罗的航班。 应该是得益于我前期的充分准备,整个流程还算顺利,选座、托运行李,兑换了50美元零钱(要补充一点,非必要不要在机场兑换,非常贵)。当然也有意料之外的对话,比如在出境的时候就有这么一段: 海关: 一个人去干什么 我: 旅游 海关: 多久 我: 5月9号左右吧 海关很震惊: 不用上班吗,没工作吗? 我: 给看了工作证 海关: 好吧 安检完成后就是漫长的等待,由于第一次个人出境所以提前量打的比较多,在机场找了个桌子刷了1个多小时视频才等到登机时间,虽然是在刷视频但是心里也在想着自己带的东西会不会在入境的时候被刁难。登机后,我选的座是53L应该,由于旁边的女士表示自己花钱和同行选了一起的座位但是没有被安排在一起要投诉机组,机组帮她安排了其他座位,这样就便宜我了,一个人享受了两个座位也算是一个小确幸吧。 由于是夜间航班,主要事情就是睡觉,一夜无语就到了开罗。 飞机上的多数人都是结伴而行活着跟团旅游,醒着的时候还是有些惴惴不安,直到达后自己还是有些懵,跟着人流一直走。出发前就预约了接机服务想着会不会有人拿着牌子在接我,找了好几圈都没有看到自己的名字,跟接机的接口联系说是他们在门后等着,看来后补充的Land assist没有补上,只能自己先办理Visa后出去再找了。Visa柜台和我想象的有一定差异,比想象中的更接地气,当我准备好过去给人提供资料的时候工作人员收到我的25美金后直接给我了签证贴,一句多余的话都...

写在35岁生日

上次应该是写在33岁生日前,那时应该是在从成都返回西安的高铁上,由于工作上的事情有机会在生日的时候回到家里。时间过得真快,一个不经意间就到35岁,正值青壮年,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但是有时又有一些小任性。 关于三十多岁 关于30+岁印象比较深的一件事是儿时和母亲比自己可以到母亲哪里,那一刻应该是到母亲胸口,母亲一直觉得我长不大,那时的我应该7岁左右的样子,母亲正是我现在左右的年龄36岁。现在自己也已经到了这个年级,回想起当初的“长不大”确实别有一番感慨。 关于生日 我的生日是7月1号,1号总是会被赋予很多历史意义,例如香港回归、党的生日,相比于劳动节、国庆节重大而又不普遍,所以自己也一直有一定的独特的优越感。 从小到大其实也没怎么过过生日,印象中的生日总是伴随着暑假的开始一起快乐着,从工作后这个感觉就越来越淡薄了。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和妻子在北京工作,那会儿也不像现在这么忙,妻子总会帮我隆重的准备一个生日活动,比如一起去唱歌、一起吃蛋糕,妻子的生日常和春节假期一起,我们一般都是各回各家,所以就少了一部分仪式感,当然有机会的话,我也会和妻子一同庆祝。记忆中北京的那几年我们常庆祝的日子就是定情日和我的生日,结婚后定情日索性也不过了,有了孩子后什么纪念日、生日都没有了,这想来也是所有为人父母的共同写照。 生日作为成年后难得的属于自己的纪念日,亲朋好友发来祝福补齐一年失联的缺憾,但是随着年级的增长、工作对生活的侵蚀,这最后一个形式主义也在消亡殆尽。我不记得(在意)很多人的生日,当然自己的生日也同样被遗忘,加之自己是个思想懒惰的人,总觉得形式主义没有实际意义,于是从起初的不发祝福到现在干脆已经不记得大家的生日了。我清晰的记得父亲、妻子、儿子、女儿的生日,但是却一直记不住母亲的生日,因为母亲的生日几乎没怎么过过,大抵就是因为这种形式主义的缺失导致了思想的遗忘。 好在姐姐们也都已经步入中年,开始意识到了过生日的意义,这些年一直有在和父亲、母亲庆生(祝寿),也算弥补了我的遗憾吧。 关于35岁 35岁可以算是这几年的一个热词, 失业、优化、上有老下有小、送外卖、跑滴滴 ,这些关键词始终会让人对这么一个“尴尬”的年纪有一定的焦虑。不可否认,我也在焦虑,处于历史的洪流中,每一粒沙、每一滴水都会在洪流的裹挟下“随波逐流”。在自己站在35岁的档口时,自己也一直在问自己,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