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意难平

 

转眼间第二次来埃及已经快10天了,本次入境基本上可以确定很长一段时间不会回国了。走之前本身在家待了三天,但是由于自己的小任性并没有和妻子、孩子们好好“告别”一番。

回程

由于第一次过来出差走的比较急,原来的工作也都没有交接,再加着作为团队主管要负责当面和团队成员沟通年终,所以算是有个可以回国的正当理由。
其实在回国前的那几天自己的内心还是有些担心的,担心新的工作会找各种理由不让我回去,而我又不敢于争取会错过这个窗口。还好一切顺利,一切都能按照计划推进。
正是因为没有严格的确认回家的行程以致我的整个返程都非常仓促,直到5月8日下班才去了一趟Festival City给家里买了这边都叫好的巧克力,同时在Mobacco买了“远近文明”的埃及棉T-Shirt。
5月9日,带着满满的思念踏上了归途,回家总是让人开心的,虽然是第一次从开罗机场出关,内心也是充满了力量,一路上可谓是神采奕奕好不开心,甚至作为一个I人竟然在飞机上和旁边的朋友开启了玩笑(川航的菜头)。

第一次归家

既然回国那肯定要回家的,5月10日正好是国内的周六,在启程的前一天就购买了早上返回西安的车票,到达成都后第一时间赶回家里。孩子们见到我非常开心,我也开心的给他们展示了埃及带回的礼物。由于自己Base还在成都的原因所以不得不在第二天的傍晚返回成都,一天半时间,也不记得都做了些什么,只知道时间飞快!走之前妻子提醒我516是老岳父的三周年,我知道我肯定要回去,所以走的时候并没有那么难过,妻子带着孩子们送我到小区门口,真是幸福啊,还打了一个车牌和我手机号码一样的网约车。

收尾

本次回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沟通年终,这算得上是大家一年来的期待,容不得半点马虎,按照惯例总是有人欢喜有人愁,不能做到每个人都满意。最关键的是,这个时间点是人员流出的最后窗口,很多人都在等着沟通后点调动,更有甚者会发起申诉,整个过程可谓是“提心吊胆”。好在自己也有了新的工作安排(公司称之为外派,其实在多数同事看来更像是“外放”),夹带着被同情的“光环”,整体沟通还算顺利,也算是给给力三年的LM工作画上了一个句号,完美不完美就得大家说的算了。

第二次归家

516是个周五,我作为女婿肯定不能缺席,于是就提前请了假,坐周五早上最早的一趟列车返回西安。岳母和妻子体谅我今年是本命年,并没有让我去陵园祭拜,只是中午和他们一起吃了顿简餐,然后去妻子家坐了一会儿就返回自己家中了。和往常一样,一切都是按部就班,回到家后工作、开会。
然而平淡中总是让人猝不及防,晚上妻子带儿子去听音乐会,我和淇淇在家,本想着晚上一起吃饭,但是妻子迟迟不归,回来后就闹得有些不愉快。整个故事在孩子们给爷爷奶奶电话诉苦后被推向了高潮。爷爷奶奶半夜开车将孩子们接了回去,而我因为赌气也对妻子充满了敌意,然后一夜无话。
可能时差导致的睡眠不好,整晚都在生闷气导致第二天其实妻子已经在尝试缓和的时候我还是咄咄逼人,一直冷战到第三天离家。说实话那段时间想的最多的就是不过了,我觉得妻子不能理解我,不知道每次我回家的短短几十个小时对我来说有多么重要,我对妻子甚至产生了恨意,我恨这么一个人,恨她浪费掉我宝贵的时间,恨她不能和我感同身受。
可以负责任的讲,那时我是铁了心的要离开,我要远离那个伤心之地。
出发前我把我钱包里妻子的照片、戒指都取了下来,我不想带着这些东西出发,我觉得一切都该结束了。(取下戒指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回家后发现妻子也没有戴)

送别

由于周三就要出发去东莞,所以在团队的成员安排在周一晚上为我送行。秘书和HR为了制作的精美的送别仪式,整个过程诚意满满。感谢他们对我的包容和理解,也感谢他们贴心的送了我一个我都不舍得买的拉杆箱。

再次启程

在“家”待了20天后,又登上了飞往开罗的航班。转眼间到开罗已经10天了,回想起这次回国还是有些意难平。没有好好珍惜难得的回家机会,也没有好好利用在家的时间陪伴家人。远行前没有和家人好好告别,多了一分遗憾,奔赴万里之外没有戴上婚戒,少了一份连接。不过我至今也不觉得是我的问题。

后记

流水账式的叙事,没有太多总结。希望自己说到做到,人在海外好好学习,掌握好英语,履行自己的诺言尽早归家吧。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2024年终总结

开篇 2024年的年终总结,比往年提笔得早了些。主要原因是,今年的12月没有去年的那种忙碌到丧心病狂的状态。另外,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的初稿是手写完成的。当然,为了方便记录,最终还是转换成了电子版。在这里要特别感谢字节的豆包工具,免去了我需要逐字手敲的繁琐过程,实在省了不少力气。 现状 回顾这一年,无外乎还是围绕着工作和生活展开。工作上主要是交付、质量、组织和人员几个方面。今年,线上问题相较往年更加严峻。往年出现一个三级问题就已经算是大事了,而现在动辄二级起步。为了处理这些问题,我也付出了极大的时间与精力。截至目前,仍有三个问题在同时处理中。人员管理方面,情况也不容乐观。每到考评季,总是小心翼翼地开展人才攻防战,压力不小。 回顾 2024 年应该是从迷茫的状态下开始的,从年初开始就有很多在海外的老同事们过来问询是否有意愿一起去外边,由于身边同批次的同事出去的比较多,所以自己也被搞得心痒痒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疲惫–在当前这个角色下人员这个角色下自己过度责任心,每一次人员变动的时候对自己都是非常大的伤害,而且再回望离开团队的朋友,发展得也不错,于是乎有一种莫名的负罪感,自己在看似发展了的同时却没有反哺到老兄弟们,所以也就萌生了退意。有点像歌词里唱的“我曾经毁了我的一起,只想永远的离开” 。有段时间虽然结束了手头的一切,只想快点离开。 1月 ,这一年刚开始,我就在做所谓的“软化”工作。在产品线大领导的“指示”下,启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代码重构,实现全面回归软件的本质。挑战之大可想而知,以至于我时常在心里告诉自己,要做好“战损一半”的心理准备。这个月也是考评季,大量的时间花在了考评工作上。同事中,有人主动选择奔赴海外,还有一位因为线上问题被“流放”。团队变化之大,让我暂时打消了离开的念头。 2月 ,这个月最大的事情自然是春节。春节前,我请了一天假。就是在这一天,我得知自己一直很看好的同事主动去海外发展的消息,而且是面试通过后才告诉我。这让我开始产生自我怀疑,以至于整个除夕过得都不太愉快。春节后是重点工作的研讨会议,全体人员齐聚上海。值得一提的是,在那一天假期里,我和妻子带着孩子们进了一趟城。孩子们因为一块鸡排和一个糖葫芦开心了大半天。这样的场景久违了,现在回想起来依然觉得温馨。 春节下的城墙 3月 ,由于团队需要回了趟西安,将自己的电脑还了,彻底的离开西安...

启程-到达

无数次想象自己的下一跳会如何展开,真正到来后却还是和以往一样,按部就班的推进、执行,转眼间已经离家6000+公里了。正如妻子所说,在成都的日子总是期待着什么时候可以回西安,现在却越走越远。 确定了来埃及的时间后,查了很多埃及入境的资料,落地签的流程,因为自己知道身处异国他乡如果有点为预料到的问题,处理起来都无比的麻烦,出发前的几天几乎看了所有的入境材料,什么东西能带,什么东西不能带,能带的东西可以带多少。临行前的那几天的晚上都是在为这次出差做准备,换外币、复印护照、酒店订单等等,完全按照网上查的checklist准备的,只有多的没有少的。 由于机票是4月19日凌晨1点半的,4月18日就早早下班回到成都的住所,想着长时间不住了,简单的收拾了房间,清点了几套衣服,把行李规整了下,约莫9点左右的时候网约车到达天府T1,怀着不舍和期盼的心情踏上了成都直飞开罗的航班。 应该是得益于我前期的充分准备,整个流程还算顺利,选座、托运行李,兑换了50美元零钱(要补充一点,非必要不要在机场兑换,非常贵)。当然也有意料之外的对话,比如在出境的时候就有这么一段: 海关: 一个人去干什么 我: 旅游 海关: 多久 我: 5月9号左右吧 海关很震惊: 不用上班吗,没工作吗? 我: 给看了工作证 海关: 好吧 安检完成后就是漫长的等待,由于第一次个人出境所以提前量打的比较多,在机场找了个桌子刷了1个多小时视频才等到登机时间,虽然是在刷视频但是心里也在想着自己带的东西会不会在入境的时候被刁难。登机后,我选的座是53L应该,由于旁边的女士表示自己花钱和同行选了一起的座位但是没有被安排在一起要投诉机组,机组帮她安排了其他座位,这样就便宜我了,一个人享受了两个座位也算是一个小确幸吧。 由于是夜间航班,主要事情就是睡觉,一夜无语就到了开罗。 飞机上的多数人都是结伴而行活着跟团旅游,醒着的时候还是有些惴惴不安,直到达后自己还是有些懵,跟着人流一直走。出发前就预约了接机服务想着会不会有人拿着牌子在接我,找了好几圈都没有看到自己的名字,跟接机的接口联系说是他们在门后等着,看来后补充的Land assist没有补上,只能自己先办理Visa后出去再找了。Visa柜台和我想象的有一定差异,比想象中的更接地气,当我准备好过去给人提供资料的时候工作人员收到我的25美金后直接给我了签证贴,一句多余的话都...

写在35岁生日

上次应该是写在33岁生日前,那时应该是在从成都返回西安的高铁上,由于工作上的事情有机会在生日的时候回到家里。时间过得真快,一个不经意间就到35岁,正值青壮年,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但是有时又有一些小任性。 关于三十多岁 关于30+岁印象比较深的一件事是儿时和母亲比自己可以到母亲哪里,那一刻应该是到母亲胸口,母亲一直觉得我长不大,那时的我应该7岁左右的样子,母亲正是我现在左右的年龄36岁。现在自己也已经到了这个年级,回想起当初的“长不大”确实别有一番感慨。 关于生日 我的生日是7月1号,1号总是会被赋予很多历史意义,例如香港回归、党的生日,相比于劳动节、国庆节重大而又不普遍,所以自己也一直有一定的独特的优越感。 从小到大其实也没怎么过过生日,印象中的生日总是伴随着暑假的开始一起快乐着,从工作后这个感觉就越来越淡薄了。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和妻子在北京工作,那会儿也不像现在这么忙,妻子总会帮我隆重的准备一个生日活动,比如一起去唱歌、一起吃蛋糕,妻子的生日常和春节假期一起,我们一般都是各回各家,所以就少了一部分仪式感,当然有机会的话,我也会和妻子一同庆祝。记忆中北京的那几年我们常庆祝的日子就是定情日和我的生日,结婚后定情日索性也不过了,有了孩子后什么纪念日、生日都没有了,这想来也是所有为人父母的共同写照。 生日作为成年后难得的属于自己的纪念日,亲朋好友发来祝福补齐一年失联的缺憾,但是随着年级的增长、工作对生活的侵蚀,这最后一个形式主义也在消亡殆尽。我不记得(在意)很多人的生日,当然自己的生日也同样被遗忘,加之自己是个思想懒惰的人,总觉得形式主义没有实际意义,于是从起初的不发祝福到现在干脆已经不记得大家的生日了。我清晰的记得父亲、妻子、儿子、女儿的生日,但是却一直记不住母亲的生日,因为母亲的生日几乎没怎么过过,大抵就是因为这种形式主义的缺失导致了思想的遗忘。 好在姐姐们也都已经步入中年,开始意识到了过生日的意义,这些年一直有在和父亲、母亲庆生(祝寿),也算弥补了我的遗憾吧。 关于35岁 35岁可以算是这几年的一个热词, 失业、优化、上有老下有小、送外卖、跑滴滴 ,这些关键词始终会让人对这么一个“尴尬”的年纪有一定的焦虑。不可否认,我也在焦虑,处于历史的洪流中,每一粒沙、每一滴水都会在洪流的裹挟下“随波逐流”。在自己站在35岁的档口时,自己也一直在问自己,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