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记忆是离散的

脑海中的记忆就像一个一个点,时不时的蹦出来一个,把人拉回过去的某个时刻。存放长时的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沉淀持续美化,我们总能记住那些快乐的瞬间。

和妻子是在08年的暑假,一次通宵上网的时候通过校内网认识的。那时的校内网在大学生中非常流行,我们总是在校内上看看同学们的动态,学校的新鲜事,乐此不疲。和妻子相识的那个晚上具体是几号已经记不清楚了,只记得在百无聊赖的时候发现了同校的同学还在上号而且打了招呼。由于我们的共同高中,索性就聊了起来。记得当时自己想找对面的女孩要个电话号码还耍了个小聪明–主动把自己的电话发过去,静待对面礼貌的回复。一切都是那么自然,然后我们就断断续续的聊了起来。
大一的学生也许都缺少陪伴吧,我们从学习聊到生活,也不知道聊了些什么,由于我在新校区,妻子在老校区,所以那会儿一毛一条的短信成了我们沟通的唯一渠道。具体聊了些什么现在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妻子有段时间是将那些短信都存起来的,不过由于她的手机丢失,估计也没有了。
事情的阶段性发展是在来年开春的运动会,由于运动会在老校区举办,有了和妻子见面的机会,然后请她喝了瓶饮料。算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到后来,我们在一起了,按照惯例请他们宿舍的人一起吃饭,算是得到了"娘家人"的认可。

还记得第一次"约会"时,也许是天气热吧,也有可能是没习惯吧,我们俩拉在一起的手都出汗了。
记忆中我们经常去大雁塔附近遛弯(老校区附近),然后就是到处吃饭,好像也找不到其他好的活动,有一个炸冬瓜,忘了名字了好像是吃了不少次。
刚在一起的时候,可能是不知道聊什么吧,喜欢跟妻子聊以后的打算,有次妻子说不敢想那么远。
然后就是暑假了,虽然家比较近,但是能见面的机会并不多,还是大量的短信交流。反正就是聊不完的话题。

大概恋爱9个月时候,我们有了第一次,也算私定终身了,那段时间可谓是如胶似漆。我们还会一起看各种老动画,《宇宙小毛球》、《哆啦A梦》等等。

她是个"好"学生,每年还可以拿奖学金,记得是800吧。当然为数不多的奖学金也是被我俩吃了。我们总是在学校食堂炒俩菜,然后把盘子吃的光光的。

大三的时候,我们俩决定考研了。一起去图书馆占座位,但是在人家坚持学习的时候,我经常带着她出去瞎逛。学校附近的华润是我们经常去的地方,但是由于没钱,很多时候只是逛逛,也没什么消费。记得有次买了打折的菜卷,我们俩就一边往回走一边吃,那会儿还是真的傻并快乐着。

整个学校阶段的她总是对我很包容,我们一次参加数学建模、建模培训、到最后的比赛、还有逃课,她总是能陪在我身边。记忆中,我们在校期间也会经常吵架,也闹过不少次分手,但是每次都是她的真心让我冷静下来。

毕业后前由于我要去北京实习,她担心我一个人送我到北京陪我一起找房子,并跟公司申请去实习,陪我走过了学校到职场的转变。从西安到成都再到埃及,之所以每次转变都这么痛苦,我想跟这些是分不开的,在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习惯有妻子陪着我,这么多年过去了,以为自己可以的,但是还是忍受不了孤独。

真希望看看妻子的视角。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2024年终总结

开篇 2024年的年终总结,比往年提笔得早了些。主要原因是,今年的12月没有去年的那种忙碌到丧心病狂的状态。另外,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的初稿是手写完成的。当然,为了方便记录,最终还是转换成了电子版。在这里要特别感谢字节的豆包工具,免去了我需要逐字手敲的繁琐过程,实在省了不少力气。 现状 回顾这一年,无外乎还是围绕着工作和生活展开。工作上主要是交付、质量、组织和人员几个方面。今年,线上问题相较往年更加严峻。往年出现一个三级问题就已经算是大事了,而现在动辄二级起步。为了处理这些问题,我也付出了极大的时间与精力。截至目前,仍有三个问题在同时处理中。人员管理方面,情况也不容乐观。每到考评季,总是小心翼翼地开展人才攻防战,压力不小。 回顾 2024 年应该是从迷茫的状态下开始的,从年初开始就有很多在海外的老同事们过来问询是否有意愿一起去外边,由于身边同批次的同事出去的比较多,所以自己也被搞得心痒痒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疲惫–在当前这个角色下人员这个角色下自己过度责任心,每一次人员变动的时候对自己都是非常大的伤害,而且再回望离开团队的朋友,发展得也不错,于是乎有一种莫名的负罪感,自己在看似发展了的同时却没有反哺到老兄弟们,所以也就萌生了退意。有点像歌词里唱的“我曾经毁了我的一起,只想永远的离开” 。有段时间虽然结束了手头的一切,只想快点离开。 1月 ,这一年刚开始,我就在做所谓的“软化”工作。在产品线大领导的“指示”下,启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代码重构,实现全面回归软件的本质。挑战之大可想而知,以至于我时常在心里告诉自己,要做好“战损一半”的心理准备。这个月也是考评季,大量的时间花在了考评工作上。同事中,有人主动选择奔赴海外,还有一位因为线上问题被“流放”。团队变化之大,让我暂时打消了离开的念头。 2月 ,这个月最大的事情自然是春节。春节前,我请了一天假。就是在这一天,我得知自己一直很看好的同事主动去海外发展的消息,而且是面试通过后才告诉我。这让我开始产生自我怀疑,以至于整个除夕过得都不太愉快。春节后是重点工作的研讨会议,全体人员齐聚上海。值得一提的是,在那一天假期里,我和妻子带着孩子们进了一趟城。孩子们因为一块鸡排和一个糖葫芦开心了大半天。这样的场景久违了,现在回想起来依然觉得温馨。 春节下的城墙 3月 ,由于团队需要回了趟西安,将自己的电脑还了,彻底的离开西安...

启程-到达

无数次想象自己的下一跳会如何展开,真正到来后却还是和以往一样,按部就班的推进、执行,转眼间已经离家6000+公里了。正如妻子所说,在成都的日子总是期待着什么时候可以回西安,现在却越走越远。 确定了来埃及的时间后,查了很多埃及入境的资料,落地签的流程,因为自己知道身处异国他乡如果有点为预料到的问题,处理起来都无比的麻烦,出发前的几天几乎看了所有的入境材料,什么东西能带,什么东西不能带,能带的东西可以带多少。临行前的那几天的晚上都是在为这次出差做准备,换外币、复印护照、酒店订单等等,完全按照网上查的checklist准备的,只有多的没有少的。 由于机票是4月19日凌晨1点半的,4月18日就早早下班回到成都的住所,想着长时间不住了,简单的收拾了房间,清点了几套衣服,把行李规整了下,约莫9点左右的时候网约车到达天府T1,怀着不舍和期盼的心情踏上了成都直飞开罗的航班。 应该是得益于我前期的充分准备,整个流程还算顺利,选座、托运行李,兑换了50美元零钱(要补充一点,非必要不要在机场兑换,非常贵)。当然也有意料之外的对话,比如在出境的时候就有这么一段: 海关: 一个人去干什么 我: 旅游 海关: 多久 我: 5月9号左右吧 海关很震惊: 不用上班吗,没工作吗? 我: 给看了工作证 海关: 好吧 安检完成后就是漫长的等待,由于第一次个人出境所以提前量打的比较多,在机场找了个桌子刷了1个多小时视频才等到登机时间,虽然是在刷视频但是心里也在想着自己带的东西会不会在入境的时候被刁难。登机后,我选的座是53L应该,由于旁边的女士表示自己花钱和同行选了一起的座位但是没有被安排在一起要投诉机组,机组帮她安排了其他座位,这样就便宜我了,一个人享受了两个座位也算是一个小确幸吧。 由于是夜间航班,主要事情就是睡觉,一夜无语就到了开罗。 飞机上的多数人都是结伴而行活着跟团旅游,醒着的时候还是有些惴惴不安,直到达后自己还是有些懵,跟着人流一直走。出发前就预约了接机服务想着会不会有人拿着牌子在接我,找了好几圈都没有看到自己的名字,跟接机的接口联系说是他们在门后等着,看来后补充的Land assist没有补上,只能自己先办理Visa后出去再找了。Visa柜台和我想象的有一定差异,比想象中的更接地气,当我准备好过去给人提供资料的时候工作人员收到我的25美金后直接给我了签证贴,一句多余的话都...

写在35岁生日

上次应该是写在33岁生日前,那时应该是在从成都返回西安的高铁上,由于工作上的事情有机会在生日的时候回到家里。时间过得真快,一个不经意间就到35岁,正值青壮年,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但是有时又有一些小任性。 关于三十多岁 关于30+岁印象比较深的一件事是儿时和母亲比自己可以到母亲哪里,那一刻应该是到母亲胸口,母亲一直觉得我长不大,那时的我应该7岁左右的样子,母亲正是我现在左右的年龄36岁。现在自己也已经到了这个年级,回想起当初的“长不大”确实别有一番感慨。 关于生日 我的生日是7月1号,1号总是会被赋予很多历史意义,例如香港回归、党的生日,相比于劳动节、国庆节重大而又不普遍,所以自己也一直有一定的独特的优越感。 从小到大其实也没怎么过过生日,印象中的生日总是伴随着暑假的开始一起快乐着,从工作后这个感觉就越来越淡薄了。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和妻子在北京工作,那会儿也不像现在这么忙,妻子总会帮我隆重的准备一个生日活动,比如一起去唱歌、一起吃蛋糕,妻子的生日常和春节假期一起,我们一般都是各回各家,所以就少了一部分仪式感,当然有机会的话,我也会和妻子一同庆祝。记忆中北京的那几年我们常庆祝的日子就是定情日和我的生日,结婚后定情日索性也不过了,有了孩子后什么纪念日、生日都没有了,这想来也是所有为人父母的共同写照。 生日作为成年后难得的属于自己的纪念日,亲朋好友发来祝福补齐一年失联的缺憾,但是随着年级的增长、工作对生活的侵蚀,这最后一个形式主义也在消亡殆尽。我不记得(在意)很多人的生日,当然自己的生日也同样被遗忘,加之自己是个思想懒惰的人,总觉得形式主义没有实际意义,于是从起初的不发祝福到现在干脆已经不记得大家的生日了。我清晰的记得父亲、妻子、儿子、女儿的生日,但是却一直记不住母亲的生日,因为母亲的生日几乎没怎么过过,大抵就是因为这种形式主义的缺失导致了思想的遗忘。 好在姐姐们也都已经步入中年,开始意识到了过生日的意义,这些年一直有在和父亲、母亲庆生(祝寿),也算弥补了我的遗憾吧。 关于35岁 35岁可以算是这几年的一个热词, 失业、优化、上有老下有小、送外卖、跑滴滴 ,这些关键词始终会让人对这么一个“尴尬”的年纪有一定的焦虑。不可否认,我也在焦虑,处于历史的洪流中,每一粒沙、每一滴水都会在洪流的裹挟下“随波逐流”。在自己站在35岁的档口时,自己也一直在问自己,什么样...